網絡時代的成功哲學

網絡時代的成功哲學
                  ——讀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余峰
 
一直以來,讀書習慣先看作者,總覺得,一個人生閱歷豐富的作者寫出來的書,即使文采上談不上斐然,內容上也定有不凡之處。
提起《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的作者李開復,熟悉網絡的人一定不會覺得陌生,他與張朝陽、張亞勤、馬云等人都是中國信息產業的領軍人物,也是眾多80后心中的“偶像級”人物。關注這樣一個剛及不惑之年的IT精英,于我而言,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身上最讓我欽佩和欣賞的東西,莫過于他將向青年一代傳承知識和經驗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并且一直致力于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教育事業。當今時代,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數不勝數,形形色色的成功學著作泛濫于市,但遺憾的是很少能有幾個成功人士能走進青年學子中間為他們解惑釋疑,能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指點尚處在迷茫期的中國青年們。也因此,李開復創辦的“開復學生網”、一系列給中國青少年的文章以及這本名為《做最好的自己》更顯得彌足珍貴。
《做最好的自己》與時下流行的暢銷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盡量避免純理論的說教,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有趣的案例和樸素平實的語言,來闡述一些不是很復雜但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道理。此書的另外一個特色之處,在于它的作者是一個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因此行文既有含蓄內斂之處,也有張揚犀利之時,既提倡承擔社會責任,也鼓勵贏得個人成功并從中攫取快樂,體驗過中西方文化特點的作者希望集合中外優勢,嘗試著在兩種文化間尋求一個融會點,希望中國的青年學子能成為融會中西的國際化人才。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說,當代的中國青年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第一次能夠接受先進完整的教育、能夠有條件專心讀書并且擁抱了信息時代的驕子,他們應該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但是,他們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并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父輩們總是說,我們生活在富足安康的時代,應該覺得幸福,應該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成為優秀的人。但是高期望的父母、刻板的應試教育模式、浮躁的社會心態、紛繁多樣的價值觀卻讓我們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和迷茫中,當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和精力換來的大學文憑無法給我們帶來想象中的地位和成就甚至無法維持生存時,有些人沮喪、消沉甚至開始信奉“讀書無用論”,有些人則開始思考,中國當代的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們到底缺少了什么?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李開復則認為這種浮躁的源頭是中國的青年一代經常會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無法自拔。他認為,中國社會歷來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時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闯煽?,進入社會看名利。片面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面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力量,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的確,倘若成功的機會如此至少,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激烈甚至殘酷的競爭之下,有人收獲了鮮花和掌聲,但更多的人則與成功無緣,只得黯然離開。
在中國,雖然俗語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在傳統理念中,也只有入朝為官、位列朝堂才最為光耀門楣。這也解釋了近幾年越來越引人爭議的“考公務員熱”和越來越壯大的“考碗一族”。學者們開始擔憂,當大學學歷純粹成為考公務員的跳板時,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李開復在書里這樣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只承認少數幾類成功者,那么,在各自的領域里取得了不俗業績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可的人就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樣的社會也很難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他提出了采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衡量成功,尊重并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
很多學者包括李開復都認為相比中國,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會,最明顯的例證是,美國的人才體系是多元化的,美國人才的成功途徑也是多元化的。我相信這也是“美國夢”非常吸引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人都能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本身就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情不是嗎?
當然,中美國情不同,完全照搬他們的理念并不可取,推而廣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試圖模仿或復制他人獨特的成功模式也是行不通的。
古有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今有風靡全球的“泛才能論”,都肯定了人之為人,就必有他的特長和潛質之所在。當代的中國青年,并不缺少才華和潛能,缺乏的是勇氣——用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胸懷——用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智慧——用來分辨上述兩者的不同。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他人的成功,有些人僅僅停留在羨慕和自怨自艾中,忽略了主動學習和自我完善;而有些人則試圖找尋成才“捷徑”,陷入了“東施效顰”的泥沼里。
李開復認為,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個性化的發展道路,不斷超越自己,盡力做最好的自己,整個社會才能涌現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這種理念對當今浮躁多變的中國社會和當代急功近利的中國青年,可稱之為一劑清熱去火的良藥,高速發展、奔波忙碌之余,我們是時候該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走得更從容一些了。與其好高騖遠,不如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并不斷超越自己,取得進步,成為最好的自己。
關于如何走向成功,《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提出了“成功同心圓法則”并對法則進行了細化和生動的闡述,本文因篇幅有限將不做進一步探討了,有興趣的同事不妨讀讀此書,相信也必定同我一樣,有所收獲。